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logo设计
含义:
全新的视觉形象。将阿拉伯数字“1”与字母“Z”相融合,构成了汉字“中”的形态,于此寓意医院立足中原、面向全国。院徽整体充满了社会精神和高贵的人文关怀,在有效延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品牌资产的同时,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形象脱颖而出。院徽形象现代坚实饱满,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历史和肩负的使命表现的完美和谐。
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标志图片:
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品牌介绍:
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,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。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。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。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。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。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,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。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。2000年原郑州大学、郑州工业大学、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,医院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。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。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医院是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复为一体,具有较强救治能力、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,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“百佳医院”、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、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、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、中国PTC突出贡献团队奖、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、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先进集体、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。在2023年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获评A++++等级。
医院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原建设,紧扣“两个确保、十大战略”,打造“一院五区”的高水平城市医疗集团,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。目前,医院有河医院区、东院区、南院区、北院区、西院区共五个院区,总占地面积55.31万m2,临床医技学部37个,病区324个。经过医院多年发展,医院已形成一体化管理、同品质医疗、差异化发展新格局,在优质均衡、健康保障等方面不断集聚集团化发展新动能,实现院区间的功能转换,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。根据各院区地理位置、环境特点和发展状况,坚持功能定位差异化原则,明确各院区发展方向。医院致力于将河医院区打造成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中心,将东院区打造成为国际化综合院区,将北院区建设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,将南院区打造成为立足郑州航空港区、辐射豫东南的外科、急救、肿瘤、血液领域表现突出的现代化综合医院,将西院区打造为“大门诊、小病房、强急救”的综合诊疗院区。
目前,医院有在职职工15696人,卫生技术人员14042人,正高级职称882人,副高级职称2287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609人,硕士3623人。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、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、特聘院士14人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、国家杰青7人、973首席科学家3人、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、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3人、国家优青3人、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、中原学者7人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。
医院科研平台日臻完善,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,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,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,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,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0个,省院士工作站2个,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,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,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3个,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,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00个,校级研究机构37个。医院科研立项和获奖总数稳居河南省卫生系统首位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,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。其中,《肾脏病科普丛书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实现河南省西医领域和科普领域“零”的突破。